美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篇

只有掌握说话的分寸 才能扩展人生的尺寸

发布日期:2018-12-06

  中国人一直主张谨言慎行,孔子提倡:“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讷言”,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少说话,二是会说话。

  修身养性,非一日之功。先把这张嘴修好,才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古语云:“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处世要慎言,不可多说话,因为话说多了很容易会失言,说错话就很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有时候仅仅一句话,就会误国误身,历史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

  公元934年,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对既是妹夫又是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十分猜忌,怕他拥兵造反。石敬瑭为图自保,就假装称病不理政事。

  公元936年,适逢李从珂生日,石敬瑭便让妻子即李从珂的妹妹永宁公主前来洛阳祝寿。庆典完毕后,永宁公主以夫君有病需要照顾为由,向李从珂告辞回晋阳。

  哪知此时李从珂已有醉意,便口出戏言道:“妹妹刚到京城就急着回去,莫非想同石郎一起造反吗?”

  永宁公主一听,尴尬万分,又不便强辩,只好在皇宫住了几日方才回去。一回到晋阳,公主马上把李从珂的醉话告诉了丈夫石敬瑭。

 

  石敬瑭

  一语激起千层浪,石敬瑭本来就受皇帝猜忌而心神不宁,此时一听,更感危机四伏,便召集部下商议,着手造反。

  为进一步试探李从珂居心,石敬瑭还假意上表,以自己病体虚弱为由请求皇帝解除自己的兵权,皇帝当即同意。至此,石敬瑭造反决心已定。

  936年,石敬瑭在晋阳称帝,随后率军南下,直逼洛阳。

  李从珂没有想到自己一句戏言,竟招来如此大祸,眼见大势已去,便登上宣武楼自焚身亡。

  《周易》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有吉德之人,自知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讲话;急躁之人,急于自售,所以话说得多。李从珂即是这种人。

  老子曾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认为深沉的智慧与高谈阔论的口才不会同时具备,因而主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在生活中,精辟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以不言和愚钝而免于流俗,坚守自己内在的智识,正所谓大智若愚是也。

 

  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一个人言语过多,就会有不能兑现之言,反而丧失了信用,是“巧言乱德”或自取耻辱;要想成就做人的诚信,还是少说话、不空言为好。

  在生活中,行为不实在的人,说话一定是夸夸其谈。面对别人的要求,不假思索,一口就应承下来的人,也一定做不到所承诺的事。

  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国诸侯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镇守。

  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你的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

  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光景过去了。但是齐襄公却并未兑现自己的承诺,两位将军很是不满。

  于是他们给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暗示齐王能履行诺言,谁料齐王根本就没招回他们的打算。

  两人气得牙痒痒,暗地联合公孙无知,起兵造反,推举了新的国君。

  老子曾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真正可信的话,不需要娓娓道来,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夸夸其谈。

  越是三言两语,越是不好听,越是刺耳,越是真话。

 

  三、说话看时机 

  说话,要看准时机,在该说的时候才说,在该说的时候就说。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该说的时候不说,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在不该说的时候却说,就是失言,关键是要靠智识认准说话的时机与对象。

  《战国策》中记载,有一天,谋士江乙对楚王的宠臣安陵君说:“您没有一点土地,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然而身居高位,接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而拜,无人不愿接受您的指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回答道:“这是因为大王抬举我啊!”

  江乙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宠臣不避轩。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挺危险的。”

  这番话让安陵君如梦初醒,他急忙向江乙请教对策。江乙说:“您一定向楚王请求随他而死,亲自为他殉葬。这样,您在楚国必能长期受到尊重。”

  安陵君说:“我一定按照先生的指点去做。”

 

  一晃三年过去了,安陵君依然没有行动。江乙见他不用自己的计谋,就对他说:“我给您出计谋,您到现在也没去实施,既然这样,我就离开了。”

  安陵君急忙挽留他说:“我怎敢忘了先生教诲,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罢了。”

  几个月后,楚王去打猎,用箭射中了一头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仰天大笑道:“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等我万岁千秋以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这时,安陵君泪流满面地走上前去,说道:“我在宫内和大王挨席而坐,出外和大王同车而乘,大王百年之后,我愿随从而死,在黄泉之下也做大王的席垫,以免蝼蚁来侵扰您,又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楚王听到他这一番话,深为感动,自此对他倍加宠信。

  后人评价说:“江乙可谓善谋,安陵君可谓知时矣。”

  孔子曾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与人交往,对方没说到就抢先说,是急躁;对方说到了还不说,是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就贸然说,是“眼瞎”,这三种过失都是因为没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所以,讲求“时”是会说话的重要原则,要想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就要善于把握说话的时机。

 

  曹操(剧照)

  四、说话有分寸 

  《菜根谭》中说:“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在说话上,要懂得把握分寸,才能做到初见让人喜欢,长久不让人讨厌。

  所谓有分寸,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相应调整语句的长短、语气的轻重、词语的松严、语速的快慢,做到点到为止。

  曹操曾为立嗣之事犹豫不决,儿子曹丕勤奋听话,各方面还不错,按长幼顺序应立他为太子,但他的另一个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得他的宠爱,所以思来想去,不知道到底该让哪个儿子继承王位。

  当曹操征求贾诩酌意见时,他却站着一声不吭。曹操有些生气了,说:“我问你话,你为什么不回答呢?”

  贾诩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所以才没理你。”曹操问“你想什么呢,说来听听。”

  这时贾诩才回答道“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诩的言外之意,后立曹丕为太子。

  上述情境中,贾诩要是回答说立曹丕为嗣,曹操肯定会想,贾诩是因为和曹丕关系好,甚至还有营私结党之嫌。但贾诩又不能不回答曹操的问题。

  但贾诩聪明就聪明在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语言的分寸,只用一句话就很巧妙地回答了曹操,因为刘表、袁绍就是废长立幼,结果导致势力土崩瓦解。不仅回避了曹操对他立场的怀疑,并且把说服重点放到了长幼有序,立谁为王关系到国家兴亡上。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轻重有度,点到为止,贾翊这样避免了正面回答问题有可能招致的杀身之祸,也给了曹操一个满意的答案。

  那些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之所以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风顺水,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聪明和勤奋,而在于他们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什么叫不偏不倚,什么叫见好就收,一句话,他们善于把握分寸善于用心。

文章来源:古文观止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