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篇

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孔子给我们最好的启迪

发布日期:2018-12-29

  儒家对于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分别,认识很清楚。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把人生规划的很明确,也很睿智。尤其是孔子,他的人生历程和生命境界随着年龄的增加,在不断的成螺旋阶梯状的向上攀升,最终进入到了一种近乎神灵的超高精神境界。这个历程也许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深度进行学习和体悟的最好榜样。

 

  孔子的人生历程: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译文:我十五岁就专心求学,心志坚明,所学的是内圣外王之道。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学有根柢,非外力所能摇动,但尚不知权变之道,可即可,不可即不可。至四十岁已没有疑惑,遇事可通权达变,无可,无不可。到了五十岁,即知天命,知道自己有办政治、办教育的天命,当衰周之时,圣贤的大道不能推行已经很久了,孔子学易经至此时已有所得,知道自己有弘扬传承道统的天命。到了六十岁,耳闻他人之言,能顺知他人的心意,达到耳根通顺没有障碍的境界。至七十岁,能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能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起心动念都不离开道,成就无过失的至圣。

  15岁:志于学 

  “十五而志于学”这个意思很明白,就是少年时要多学习,多读书,多认识外界的一些新事物,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志向,培育崇高的理想。比如周恩来在上中学时,就发奋学习,为自己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这个例子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年轻时专心求学,心志坚明,所学的大都是内圣外王之道。现今十五岁基本要读完九年义务教育了,正是立志你的大学梦,和你的理想;是你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十五岁也正是孩子们的叛逆期,所有无论作为老师或者家长都要把孩子正确引入立志好学的正道上去。

 

  30岁:而立 

  “三十而立”,这个“立”字是怎么讲呢?从前有一个人进考,题为三十而立,他做一篇八股,破题说:“夫当两个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敢坐也,”以为“立”字是站的意思,这个当然是笑话。

  “立”字何解,也可以从论语找到根据。孔子说:“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由此可知“立”是“礼”而言。但也不是磕头作揖的意思,大概照《礼记》的说法很对。《礼记》云“礼所以制中也。以俗语言:就是做事要恰到好处。《论语》说:“克已复礼谓仁。”何谓克己复礼?就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如是,才可以“立”。

  三十岁不论是人的体力、精力、脑力都是最旺盛的时候,学什么都快,所以在三十岁之前尽量要把自己喜欢的事业做出成就,否则,以后你的会因家庭、社会、琐事、等拉住你较难前进,或会倒退。

  40岁:不惑 

  “四十而不感”的意义很明显,“不惑”就是有“智”了。“智"即“了解”了,对世间很多事有了认识,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于仁义礼有了了解,才算是不感。孔子三十岁时候的行为,大概都合解了,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以立,来可与权。“这几段意思,可以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相互对应,互相促进和启发。

  为什么可以立,未可与权?因为对于礼没有了解和认识的人不知礼随时可以变通,所以,未可与权。像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淳于果问道:嫂子掉到水里,可以用手去拉她么?孟子说:“不授,是射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漏之以手若,权也。”所以对于礼没有了解和认识到一定程度,也就不能理解变通的真实内涵。

  孔子四十岁已到不感程度,对于礼就有了充分了解,其行为和内心已经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如果你在四十岁,对人世和人生还有很多困惑,还有很多看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有问题了。

  50岁: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这个境界是由道德境界进步到了天地境界,此所命,与世俗所说的命运不同。命运侧重点在人间和人事,而这个天命乃是人所通遇之宇宙间的事变,在人力权限之外,为人所无可奈何者,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者,乃是天命。有人把命运和环境混淆不清,常听人说:我要战胜天命,这大概是战胜环境之误,因为天命是人力所无可奈何的,你再厉害,能战胜生老病死吗?所谓人力所能做到的,都不是天命。

  孟子所谓“知命者不立于危之下”。如果你以为自己的命好,站在危墙之下,不会压死的,结果墙倒终于压死了,这个与天命的命无关,因为人力还没有尽到。知命者,就是了解人力总有限度,在人力所及之外,余下来的一点才是天命。

  五十岁虽然从身体方面慢慢老了,但是心也跟着熟透了,拥有了人生丰富的阅历,一般重要决策还是要听取五十岁以上的人的意见;故说知天命之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天命不可违。

  60岁:耳顺 

  “六十而耳顺”,这个耳字很难解,从前大家说:“这个耳大概就是我们头上的耳。这样仿佛和境界没有关系了。近来有一个新解释,“耳”大概就是“而已的急读”,像“之于”的急读是“诺”一样这样讲来,这一句话就是六十而已顺的意思。顺者,是接着上面的天命,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顺天命,都是人力之外,无可奈何的一点,只有付诸天命了。这顺天命的时候,当然是乐天之命了。

  乐天之命故不忧,到了七十岁可以从心所欲,随便一举一动就都合乎道了。孔子的人生修为到此,已经达到了最高点。

  人到六十,已是花甲之年,世事轮回,就要认老了。按现代人说法,国家规定都已经退休了。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说什么都无所谓了,我已经都能听下去了。无碍无失。

  70岁:从心所欲,不踰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途矩”。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在七十岁时实际上已经到了神灵境界,即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他完全把人生上升到了天地境界,与宇宙万物同一,化为一体。在天地境界的人,所做的也是日常之事,但却不是出于选择,也不必需要努力。一切从心,一切顺其自然,不过,这个自然,并非没有自觉而是可以从心所欲,比如:此地有一块糖可以吃,也知道糖不是他的,不能吃,但总想去吃。成年人有自己的道德判断,不能吃就不吃也没有什么。这是一般成年人的了解程度。再比如:功名富费,如果道德境界中的人觉得这是不应该得的,就不去要,也是出于有意的选择,天地境界的人觉得不应该要的就不动任何杂念,他去除这种杂念并不要什么努力,对于这些外物诱惑,他根本就不会动心,此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人到七十古来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和释怀的呢?

  看完了以上,你觉得孔子的人生历程如何呢?你能做到孔子的一半境界吗?如果到了晚年,当我们回顾一生,能真诚的对自己说“你这一生是值得的”这句话吗?

文章来源:哲学诗画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