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永远的敖包

发布日期:2016-08-24

  内蒙古大草原,数千座大大小小的敖包,是草原上的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石头、沙土、树枝堆成的。人们路过敖包,都会找一块干净的石头放在敖包上,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

  当远方的游子拿着家乡的一块石头仰望敖包,那一块块石头饱含着多少人的期待与祝福。

  当你把石头恭敬地放在上面时,敖包上又多了一份心愿、一份祝福。

  当你静立在敖包一旁,倾听伴随我们长大的生命的回声,草原上便吹来一阵清风。

  晨曦微露,敖包上多彩的经幡随风飘扬,草原的风,会把祝福带向四面八方。

  斗转星移,草原一枯一荣了无数个轮回,唯有多彩的敖包,永远的敖包,始终坚守着信念,为游牧人守候着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

  ——编者

  “十三座胡热呼隆重的祭祀,愿招来十善福禄,呼瑞!呼瑞!呼瑞!”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海拔1468米坡梁上的高正胡热呼敖包,今年61岁的祭祀主持达尼斯身着蓝色的蒙古包,吟诵着古老的颂词。

  乌审旗有十三座胡热呼敖包,胡热呼是“集会”的意思。这里原是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捍卫都城的战略要地,筑有不少坚固的城堡。成吉思汗率大军亲征西夏时,每次攻城之前,总要将部队集中于一处高地,分析敌情、讲解战术。大获全胜后,大军再次聚集在高地,总结经验、表彰功臣。撤离时,为了纪念战斗的胜利,便在集中部队的高地垒起敖包,加以供奉,称之为“原野的丰碑,山岳的敖包”。高正胡热呼敖包便是其中之一,由1座主敖包(将军敖包)和13个小敖包(卒敖包)组成南北坐向的敖包群。

  圆形的、沙石堆成的主敖包,基础宽大厚实,周围密密匝匝地悬挂着哈达,往上渐渐变小、变尖,顶端毛蓬蓬地插着敖包芯子梧柳,并竖着几根旗杆,旗杆上迎风飞扬着绿、红、黄、白、黑五色彩旗。

  高高的山梁之上,长风猎猎,哈达飘动,旗帜飞扬。乌审旗民俗专家哈斯朝格图说:“敖包是中空的,寓意天地相连。”

  高正胡热呼敖包是乌审旗的旗敖包,也是72座内蒙古知名敖包之一。日前,内蒙古知名敖包名单发布仪式暨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博物馆揭牌仪式就在高正胡热呼敖包举行。

  我区确立72座知名敖包

  2014年8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成立了10个内蒙古敖包文化普查课题组,分别赴全区12个盟市62个旗县进行敖包文化专项普查和调研。

 

  特格敖包所在地曾是“盐马古道”经过的岔口。

 

  别具特色的书敖包。

 

  72座内蒙古知名敖包之一——古老的高正胡热呼敖包,由1座主敖包(将军敖包)和13个小敖包(卒敖包)组成。

 

  台吉敖包。

 

  青克勒敖包。

 

  伊克热敖包。

 

  达尔罕庙敖包。

 

  用沙柳围成的德勒格尔胡热呼敖包。

  “这次普查,使得我区敖包第一次有了权威性的统计数据。”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所所长王其格说,“在本次普查中,各课题组先后对62个旗县区的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敖包进行普查调研,共收集到3747座敖包的相关信息,详实登记汇总2505座敖包的基本概况,实地考察、调研近500座现有典型敖包和120座著名敖包,实地拍摄和采集到有关敖包文化的图片近2000张,收集到有关书籍、文献和录像资料六七十份。”

  敖包文化专项普查课题组的成员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由王其格任组长的鄂尔多斯普查组,先后4次去鄂尔多斯调研。

  “鄂尔多斯的敖包数量众多,以前鄂尔多斯市共有1140座敖包,其中鄂托克旗就拥有过559座各类敖包。这次普查数据表明,目前在内蒙古,敖包文化传统保存最完整、敖包祭祀恢复率最高的仍是鄂尔多斯。目前在鄂尔多斯市已经恢复祭祀或正在恢复祭祀的敖包共有868座。”王其格说。

  专项普查可不是单纯的几个数据那么简单。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采取了与当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民俗学者、文化工作者联合成立若干小组的办法,通过召开座谈会、咨询会及个别走访、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搜集文字图片资料等形式,把收集、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分类总汇,按“历史上的敖包”“现有典型敖包”“著名敖包”三个类别进行登记、编写。

  “若没有当地各族民众的帮助,这项普查根本完成不了。”王其格讲述了他的一次“历险”经历。

  达拉特旗与杭锦旗边上有座历史上有名的敖包,名叫苏古力格敖包。如今,除了当地人,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位置和历史。王其格与队友凭着当地牧民大概指的方向出发了,可没多久他们就迷路了。牧区地广人稀,他们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到一辆车经过。幸运的是,开车的牧民就住在苏古力格敖包附近。牧民在前面带路,王其格的车紧随其后,眼看牧民的家就在前面,王其格的车却陷入了河床。牧民叫来了帮手,好一通忙活才把车从河床里推上来……敖包信息采集完成,他们返程时又迷了路,颇费周折才回到杭锦旗。

  此次普查历时一年多,2015年7月,中国蒙古学学会、中国民族学协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议,根据敖包的历史知名度、当代祭祀规模和影响力,从课题组推荐的108座敖包中确定了72座内蒙古知名敖包。

  敖包类型多样内涵多元

  72座内蒙古知名敖包中,乌审旗有3座。

  与高正胡热呼敖包不同,乌审旗特格敖包是由1座主敖包、12个小敖包组成,主敖包顶端插着苏力德。特格敖包位于苏力德苏木塔来乌素嘎查,此处在是原来东西南北延伸的交叉口,因而亦称为“阿叉特格”,意为“岔口”。

  “特格敖包原是‘盐马古道’经过的岔口,过往的商贾边客来到这里都要进行祭祀。”哈斯朝格图说。

  特格敖包所在地是陕西定边“盐马古道”经过的地方。明代弘治年间,为了满足伊克昭盟草原对食盐的需求,并从草原换取战马,明政府在陕西边界实行“盐马交易”政策,允许秦商贩运定边盐湖的食盐到伊盟草原换取战马,并在陕伊边地设立了“七大马市”,大规模开展盐马交易。定边盐池改名为“花马池”,即用定边的白色食盐换取草原上的五花马。定边商民纷纷驮盐上路,贩盐到草原,以盐换马。古老的特格敖包见证了几百年前“盐马古道”。

  “‘敖包’这个名称是在清代文献中出现的。传统的敖包在形状上一般为圆锥形,以石块、石条、柳条等堆砌而成,像乌审旗的高正胡热呼敖包和特格敖包是用石块堆成的,德勒格尔胡热呼敖包是用沙柳围成的。”王其格说,“近年来各地重建、新建的敖包中,出现一定数量的现代材质、现代风格的新敖包类型,如用钢筋水泥、瓷砖、花岗石、汉白玉等建造的装饰华丽的敖包,有体积巨大的敖包,有形似佛塔、庙宇的敖包,也有七层九层多层敖包等。”

  早期,敖包主要以祭祀太阳神、月亮神和火神为主,大约到成吉思汗时代,敖包杆顶开始出现三叉矛装饰,有战神和英雄崇拜的含义。藏传佛教传入后,敖包顶杆的三叉矛被佛教经幡所代替,萨满祭词也被喇嘛诵经所代替。

  “敖包起源于原始信仰,定型于萨满教时期,发展于佛教文化传入期。敖包类型多样,以其用途主要分为两大类:祭祀型敖包、非祭祀型敖包。”王其格说。

  据王其格介绍,非祭祀型敖包主要包括“路标敖包”“边界敖包”“险地敖包”“渡口敖包”等标记性敖包。祭祀型敖包种类繁多,有以天地、山石、湖泊、树木为祭祀对象的自然崇拜性质的敖包;有以祖先墓冢、祖先灵魂为祭祀对象的祖先崇拜性质的敖包;有以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为祭祀对象的“胡热呼敖包”“英雄敖包”“翁衮敖包”等英雄崇拜性质的敖包;有会盟敖包、旗敖包、驿站敖包、苏木敖包等地域性质的敖包;有安达敖包、响马者敖包、搏克手敖包等行业性质的敖包;有寺庙敖包、经文敖包、法会敖包等佛教性质的敖包;有祈求五畜繁育、草木茂盛、狩猎丰收的动植物敖包等。

  敖包祭祀日益民俗化

  今年66岁的阿米巴图是乌审旗敖包祭祀文化传承人,他的儿子、孙子也在跟他学习建造敖包、祭祀敖包。

  “敖包祭祀仪式不仅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还涵盖着蒙古族精神信仰、道德教育理念、生态保护、风俗习惯、竞技比赛、群众娱乐文化、生产生活技巧等内容,是多种文化交汇相融的集中表现。敖包祭祀文化是恢复最快、影响最广的一种文化。”王其格说,“这与政府的推动,以及民间组织的努力分不开。”

  阿米巴图和达尼斯都是敖包祭祀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几乎每一座敖包都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敖包组织和固定的祭户。

  根据这次全区敖包文化普查的数据显示,敖包文化传统保存较为完整,敖包祭祀恢复率高,敖包文化传承较好的地方,主要集中于那些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保存较完整的纯牧区,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包头市达茂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三旗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敖包祭祀的恢复率、敖包文化的保存程度普遍都很高。而通辽市、兴安盟、赤峰市南部旗县等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各旗县和阿拉善盟、乌海市等西部边缘地区的敖包祭祀恢复率普遍很低。以通辽市为例,目前全市范围内恢复祭祀的敖包只有78座,每旗县平均9.25座敖包,与鄂尔多斯市7个旗平均拥有124座敖包、乌兰察布市4旗1县平均拥有46.2座敖包相比存在着差距。

  敖包祭祀,既保留着独特而神秘的原生态祭祀文化色彩,又有民俗化的趋势,而且,这种民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传统敖包祭祀特有的宗教仪式日渐形式化、模式化,原有宗教功能淡化。同时敖包和敖包祭祀的传统禁忌戒律也开始松弛,敖包祭祀正在演变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共同参与的大众化、世俗化盛会。”王其格说。

  据王其格介绍,敖包祭祀也呈多民族融合的趋势。内蒙古汉族民众祭敖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清末民初,移民到内蒙古从事牧业生产的汉族开始接受蒙古族文化,逐渐有了敖包祭祀的习俗。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敖包文化的全面恢复,在农牧交错地带或蒙汉杂居地区,汉族民众单独祭敖包或蒙汉民众合祭敖包的现象日渐增多,成为敖包文化的一个新的发展动态。

  “陕西神木县有个巴都古敖包(原属鄂托克旗),当地人把敖包当作历史遗迹,在旁边建了白云庙,也进行祭祀。每到规定祭日,来自鄂尔多斯的蒙古族和当地汉族民众汇聚在敖包附近。”王其格说。

  据课题组统计,如今在鄂尔多斯市各地和陕西省榆林地区蒙汉合祭或汉族独祭的敖包共有80余座,其中汉族民众单独祭祀的敖包46座。除了鄂尔多斯市,在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武川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包头市石拐区、土右旗等地还有不少汉族敖包和蒙汉合祭的敖包,如土左旗察素齐镇的“赵氏敖包”,包头市百灵庙镇的“杨氏查干敖包”等。

  多彩的敖包,如今已成为多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本版图片由乌审旗文化局提供)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