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从小说到电视剧 文学改编为什么总是被骂

发布日期:2017-01-25

  1月10日,微博号“当当读书汇”发起讨论:“你希望哪本书被拍成影视剧?”随即引发网友各类回应,有人真诚回答,《活着》、《四世生花》、《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白夜行》、《藏地密码》等作品被网友提名:

 

  也有人调侃不如拍《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金瓶梅》无码版:

 

  还有许多网友直呼:“哪本也别拍!拍一本毁一本!”“赶紧消停吧,还是文字好,影视剧毁的不忍直视。”

 

  网友评论某种程度反映近年来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取材、改编自流行的文学作品,每拍出一部,却总是毁誉参半。

  从文字作品到影视剧的改编,这一风气始于何时?又在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为何有许多作品的改编大获成功,大大提高了原著的地位,又有许多作品如此不讨喜?今天我们主要从电视剧出发,一起来看看从书籍到影视剧的发展历程。

  从小说到电视剧走过哪些路?

  1958年,在全中国电视数量不到百台时,新中国就诞生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该剧改编自杂志《新观察》上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母亲承受生活重压,为救女儿省下仅有的一口菜饼子,最后死在饥寒交迫中,提醒人们不忘苦难生活,要“忆苦思甜”、“节约粮食”。全剧仅20分钟,加之影响力有限,今天的观众大多已不知晓

 

 

  1958年6月15日,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以“直播”的方式播出。

  改革开放后,伴随电视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市民家中,电视剧开始以更加丰富的形式登场。变的是质量和题材,不变的是社会心理在电视剧作品中的投影。

  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改编为电视剧,讲述改革初期,机电厂厂长乔光朴上任之后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其中遭遇种种困境,最终团结群众和领导,继续推进改革。该剧上映时,电视尚为奢侈品,因此,尽管夺得第一届“飞天奖”二等奖,但电视剧的传播力相较原著小说依然稍逊一筹。

 

  电视剧《乔厂长上任》获得第一届飞天奖二等奖。

 

 

  《乔厂长上任记》连环画版。

  1982年,叶辛的知青文学作品《蹉跎岁月》登上荧屏,上海知青柯碧舟在蹉跎岁月中的工作与情感为观众熟知。与此类似的还有后来延展出的《年轮》、《孽债》,知青故事成为一时之热,反观今日电视市场,知青题材显然已被淘汰,更可见电视文化的时代性。

 

  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确认1997年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恢复行使主权,大大鼓舞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同年,讲述九一八事变后,地下工作者与日寇斗争故事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走红,这与当时民众高涨的爱国情绪有一定关联。随后,改编四大名著,更是成为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