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云南非遗:除了泼水节 还有这些“冷门”节日

发布日期:2017-03-08

  2月20日,外交部在蓝厅举行的云南全球推介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东巴文化成为中外嘉宾关注的焦点,云南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据了解,自2006年后,云南已有1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众多非遗项目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节日却鲜有关注,除了人们熟知的火把节、泼水节外、南涧跳菜等,还有这些“冷门”的少数民族节日你或许不知道,下面就跟小编一起,随着少数民族同胞们去感受下不一样的“最炫民族风”节庆魅力。

 

  如今,目瑙纵歌已经成为展示德宏边疆各族人民精神风貌和景颇族风情的综合性歌舞盛会。

  景颇族目瑙纵歌:世界上最壮观的舞蹈

  节日时间:每年正月十五后

  节庆活动:

  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 也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

  每逢目瑙节日,村村寨寨的景颇人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兴高采烈的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设有4根目瑙柱的目瑙广场。届时万人酣歌狂舞,景颇小伙长刀闪亮,景颇姑娘的银泡、彩帕、扇子飞舞,歌声响亮,舞姿多变,舞步有序,节奏鲜明,声势浩大,表现了大型集体舞蹈的极高水平。目瑙纵歌动作简单易学,节奏感强,以“顿步摆肩”为基础动作,韵律鲜明独特,主要靠长辈言传身教,年轻人耳濡目染,代代相传。

  传统的目瑙纵歌有苏目瑙(招财庆丰收)、巴当目瑙(庆祝胜利)、定栓目瑙(庆贺新居落成)、德如目瑙(出征誓师)、亭热土目瑙(选址奠基)、瑙赛目瑙(娱乐性活动)、肯然目瑙(结婚嫁娶)、亭然目瑙(结拜交友)、克龙目瑙(欢迎宾客)、宫然目瑙(分别离异)和朱目瑙(丧葬祭祀舞)等12种,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景颇族战争、生产、生活、迁徙等历史和宗教崇拜内容及其程序。

 

  独龙族卡雀哇节:独龙族一年中唯一的节庆活动

  节日时间: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月之间举行,节期为3-9天

  节庆活动:

  卡雀哇节是独龙族一年中唯一的节庆活动。独龙族信仰居于天上的神祇“格孟”和“拉”,认为他们能保佑人们长寿,不被疾病夺去生命,不被滚石压死,不被树木砸死。所以,独龙族人每年都举行一次祭祀“格孟”和“拉”的“卡雀哇”节庆仪式,即祭天过年节。

  第一天:妇女们早早起来,把自家织的麻布毯挂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扫净的坡地上,表示开始欢度“卡雀哇节”。吃过早饭,全家人在木屋前挂上旗幡,燃起松枝,敲起锣,欢庆节日的到来。接到邀请的亲朋好友相继到来,女主人端出备好的节日佳肴,摆下筵席,款待亲朋,大家有说有笑,互相祝福。席间,男人们会把木碗抛向火塘上方挂着的吊板,以碗口朝天为吉。

  第二天:家家用荞面捏出山神及各种野兽面馍进行祭祀。清早,人们带上祭品,前往本氏族的祭场进行祭献,以求来年安康顺利。祭场一般设在村寨背后树木茂盛而又比较平坦的地方,每个家庭在此垒起一堆石头作为祭神坛,把带来的供品摆在祭台上,然后念诵祭词。念罢祭词,本氏族的人在此共同跳起“弓弩舞”,并象征性地用箭射面制的野兽。

  第三天:要举行隆重的“剽牛祭天”仪式,这也是“卡雀哇节”的高潮。剽牛仪式选在村寨的广场上举行。寨中德高望重的家族长,把选好的一头壮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柱上,村寨中最美丽的年轻妇女把珠链挂在牛角上,把鲜丽的麻织物——独龙毯披在牛背上。做完这一切后,剽牛正式开始:寨中选出一位年轻而勇敢的剽牛手,手持竹矛,走入祭场。剽牛手挥舞着手中的竹矛,边跳舞边剽牛。当锋利的竹矛剽入牛的心脏时,广场上立时欢声雷动,围观的人们雀跃手牵手围成一圈,跳起了欢快的牛锅庄舞,一些精壮男子则在广场中间,挥刀舞弓,敲响铓锣。牛被剽倒后,行过祭,卜过牛舌,开始分割牛肉——凡参加剽牛仪式的人均可以分到一份牛肉。大家把牛肉现场煮熟,然后边吃边喝,载歌载舞。

 

  人们相互披戴花环

  怒族仙女节:纪念善良仙女阿茸姑娘

  节日时间:农历三月十五日

  节庆习俗: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三大类别。

  仙女节每年参与者达数千人,人人穿上节日盛装,将鲜花挂在门窗边上,相互披戴花环,带着祭祀品、牲礼、酒,从周围村寨会聚到仙女洞前,由普化寺的喇嘛击鼓诵经,众人叩头献礼,奉献鲜花、种子、酒等。传说洞内由阿茸化作的钟乳石会流出仙乳即“圣水”,由青年女子进洞接圣水,然后众人共饮,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祈求仙女、山神保佑安康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还开展射弩、赛跑、扳腕等民族体育活动。

 

  上刀山

 

  下火海

  动人传说:

  仙女节主要是纪念传说中聪明能干的仙女阿茸姑娘。传说阿茸姑娘住在吉木得村,她发明了让当地怒族可以横渡怒江的竹篾溜索,还从高黎贡山为大家引来甘甜的山泉。为了逃避头人的逼婚,她藏身山洞,变成一尊石像。传说她死那天是农历三月十五日,因此,从她死后第二年开始,怒族人都在这一天为她举行祭拜活动。

  傈僳族刀杆节:真正的上得了刀山下得了火海

  节日时间:正月十五日

  节庆习俗:

  僳僳族刀杆节,僳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僳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的主要习俗表演活动,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以及攀藤负葛的艰苦精神和技能。用松树做刀杆,以铁制长刀做刀梯,用皱纸做花,花棒用竹片制成。

  “下火海”时,篝火熊熊燃烧,男女老少绕着火堆纵情歌舞。待木柴燃成通红的火炭时,勇士们赤脚跃入火炭之中。 他们不断奔跳,模仿各种禽兽的姿态,上下翻扑,搅得火星四溅;时而还双手捧起炭火在脸上擦洗,称为“洗火脸”,直至把火炭踩成碎屑。 这便是“下火海”。据说,经过这番“洗礼”,可以消灾免祸。

  “上刀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刀杆场中央架起了两根一二十米高的木杆,36把(或为72把)钢刀绑成“刀梯”,每一把都磨得雪亮,刀锋朝上。已参加过“下火海”的傈僳汉子,威风凛凜地跳到场子的中央,以特有的民族礼节向四周欢呼的人群致意。喝完壮行酒之后,上刀人将双手握住刀口,赤脚踩在刀刃上,一级一级向上攀登,当顺利通过三道剪刀口到达顶端时,上刀人打开天锁,取出五谷、钱币、米粑、鲜花撒向沸腾的人群,并将彩门上的红绸带披在自己身上,唱起古老的祈祷歌,唱完后,又依次从刀杆上下来。

 

  白族"绕三灵",传承千年的白族文化活化石

  白族绕三灵:白族人家的“情人节”

  节日时间:农历4月23日至4月25日

  节庆祝习俗:

  大理白族绕三灵,白语称为“观上览”(直译为“逛山林”),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地区的白族村寨,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三灵,指位于大理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庆洞村的“神都”——五百神王庙、位于喜洲东部的“仙都”——洱河祠。节日期间,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朝拜三个寺庙,所以称为"绕三灵"。

  绕三灵队伍以村为单位,队伍分为三部分:每队前有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头缠大白包头,身穿雪白对襟衣,着彩色绸裤,脚穿缀有红绒球的彩线凉鞋,打扮得十分风趣,二人共扶一枝杨柳,柳枝上挂一个葫芦,一块彩绸,一人执拂尘,一人执红扇或甩白毛巾,二人边舞边对唱白族"花柳曲",唱词幽默诙谐。中部队伍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有男女舞者数十人,有的唱调子、打霸王鞭、敲八角鼓、双飞燕。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大家排成"一字长蛇阵",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形成数万人参加的春游活动。

  三天的绕三灵中,有两晚要露宿。夜中,老人在簧火旁弹响三弦,唱起大本曲。青年男女则约上自己看中的人,到树林深处对歌。不少青年男女在绕三灵中找到了知音,结成了伴侣,成了佳话美谈。绕三灵也成为了白族人家的“情人节”。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4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