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葛优瘫”代表的“丧”文化,是年轻人温和反抗

发布日期:2017-04-07

  在时下的互联网上,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用“丧”来描述自己。任何一种新兴的青年文化现象背后,都潜伏着一定的社会动因。究竟何为丧文化?丧文化为何流行?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一文化现象?

  不求上进的人生

  简单地说,“丧”指涉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行尸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是他们的口头禅,“葛优瘫”、佩佩娃、懒蛋蛋表情包是他们热衷的配图,美剧《马男波杰克》以及日本的一系列“丧剧”中有他们推崇的人生观……

 

  美剧《马男波杰克》剧照。

  比如日本的青春小说和青春电影里,有一大类别专门反映年轻人“丧”的心态,这些作品被国内不少文艺青年奉为圭臬,在豆瓣上收获了极高的口碑。

  像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亮相的《濑户内海》,这部电影围绕两名高中生放学后悠闲吐槽聊天的日常展开,六个章节基本都是同一场景,导演拍的就是两个人呆坐河边东拉西扯地聊天。高中生濑户有句内心独白,击中了许多观众的心:“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是的,“虚度”,为什么生命一定要耗费在加班、学习、上进、追求成功上面,为什么就不能虚度?

 

  《不求上进的玉子》在豆瓣人气居高不下。

  在另外一部同样在豆瓣人气居高不下的《不求上进的玉子》中,“虚度”被更为生动地演绎了。女主角玉子大学毕业后返回故乡,不着急找工作成家宅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百无聊赖懒散度日,任凭春夏秋冬四季流传,就这样日复一日什么正事都不干地宅着、懒着。有人这样形容 玉子的生活:人生“无可奈何”,角色“无名小卒”,命运“无所适从”,改变“无济于事”,挫败“无处不在”,成功“无人问津”,状态“无精打采”,情绪“无所顾忌”,灰暗“无孔不入”。这样的玉子却在豆瓣收获了诸多拥趸,“最喜欢你们霓虹金煞有介事拍一部电影就为了说人生这玩意儿不用努力也可以。”

  小确幸的底色

  事实上,我们不必急着将丧文化想象成一种极端的、消极的、绝望的心态。很多评论者在评述丧文化时,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突然冒出来的文化现象,而忽略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连续性”。如果要追溯的话,丧文化的前身,其实就是曾经蔚为壮观的小确幸。如果说小确幸讲述的是人生的一种“小获得”,丧文化则是在小确幸的基础上,渲染和突出人生的“大失去”。

  何为小确幸?雷蒙德·卡佛有一篇小说叫《A Small,Good Thing》,小确幸指的是就是“一种微小的但确定的幸福”。很多年轻人追求的不是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大事业大成功,他们追求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触手可及的小幸福。小确幸的理念在村上春树那里得到最淋漓尽致的表达和践行。村上春树这样举例小确幸:买回刚刚出炉的香喷喷的面包,站在厨房里一边用刀切片一边抓食面包的一角;清晨跳进一个人也没有、一道波纹也没有的游泳池脚蹬池壁那一瞬间的感触;一边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一边凝视秋日午后的阳光在白色的纸糊拉窗上描绘树叶的影子;冬夜里,一只大猫静悄悄懒洋洋钻进自己的被窝……

 

  葛优瘫。

  丧文化的底色是小确幸。年轻人高呼着“葛优瘫”,可瘫坐沙发,就是一种小确幸;他们唱着《感觉身体被掏空》,可听着彩虹合唱团的吐槽歌,想着“我要去云南”,是一种小确幸;虽然《濑户内海》说人生为何不能“虚度”,可这虚度是与好友晒着太阳,浑身暖洋洋地,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这也是一种小确幸……因此,“丧”并不是万念俱灰,它更近乎一群拥有小确幸生活的年轻人,因更大人生追求的不可得,而对人生产生的一种疲惫感。丧文化属于“第一世界问题”,它指的是各种挫折或琐碎的烦心事,和第三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绝望的人生,不会在互联网上喊“丧”,他们的声音是听不到的。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