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忙趁东风放纸鸢:你和她的故事 或许自此开始

发布日期:2017-04-20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曰:“花飞竞渡日,草见踏春心。”在这万物复苏,春风和畅的季节,大家都喜欢结伴出行,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踏春的习俗早就开始流行。

  野外踏春时总是会玩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游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其中不能错过的——放风筝!

  风筝的起源

  风筝,古代称纸鸢、纸鹞、鹞子等,最早是被应用于军事行动中的。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这是最早的风筝起源。《墨子鲁问》有记载: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据《鸿书》记载:

  “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

  “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与纸鸢

  在宋代之前,风筝和纸鸢其实是两个概念。

  据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风筝的文化意义

  唐宋时期,由于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

  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因此风筝的绘制便暗含了民间祈福的寓意。

 

  民间还有通过放飞风筝来“放晦气”的说法。当某人有灾或生活不顺时,就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风筝上,把风筝放到空中,再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这样晦气也能被带走。《红楼梦》中紫鹃、黛玉等人放风筝,李纨(对黛玉)道:

  “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都带了去就好了”。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