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零录取率?!古代科举制度中的闹剧

发布日期:2017-06-02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本来,科举考试是国家大事,选拔人才是国之重器,如何出题?如何阅卷?如何录取?都是非常慎重的事,大处说事关国家兴亡,小处说关乎士子们的前途命运。然而,由于考试管理失误或失控搞出了很多闹剧。

  科举考题出闹剧

  明朝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科场》记载了唐僖宗乾符三年科考,科举考试的题目是“至仁伐至不仁”,语出《孟子》,本来意思是说周武王是天下“至仁”,纣王是天下“至不仁”,以天下最仁慈的君主讨伐天下最残暴的君主,被暴君统治的人们当然会纷纷倒戈,仁君的军队在军事上肯定是摧枯拉朽,怎么可能发生激烈的战斗呢?孟子以此怀疑史上武王伐纣血流漂橹的说法。出题者本无意,却不合时宜,黄巢起义军正在攻城掠地,大唐江山摇摇欲坠。结果就这么一个寻常的题目与不寻常时事对上了眼,被读书人过度解读。有一位读书人作诗云:“主司何事厌吾皇,却把黄巢比武王”,此语一出,朝野鼎沸,好在主考官崔沆是三朝元老,当朝宰相,与熹宗又是至亲,才未受处罚。

  总的来说科考出题难度较大,既要复古,又要创新;字字彰显考官的能力与水平。唐宋时代国家科考层次少,出题还算容易,到明清时代,科考层次多,且八股文命题有明确规定,只能选取《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甚至几章作为题目。当时全国有10多个省级行政单位举行乡试,全国一年乡试八股文的命题总数就达到了100多道,这些题目基本是不能相同的,也不能与前朝考试题目雷同。再将全国县试、府试和会试、殿试命题累计起来,八股文题目真是达到了极其惊人的数量,即使是学问大师,也会闹笑话。著名的经学大师俞樾,在咸丰年间担任河南学政时,命了三个他自认为有创意的考题,这三个题不仅没有带来好评,反而差点让他送了性命。其中一个是“王速出令反”。《孟子》中有“王速令出,反其旄倪”一句,意思是“大王下命令,将俘虏尽快释放,让他们回家吧。”因此,这个“反”字,也绝对不是造反的意思。有人认为“王速出令反”这不是鼓动人造反吗?另一个考题“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更严重了,不是表明自己公然要篡位?很显然,从命题表面看是有政治问题的。有官员告了他一状,如果皇帝想处罚他,怎么重都不为过。好在有曾国藩这位朝廷重臣为他说好话,才获得了从轻处罚的机会,将他革职,永远不再录用。

  阅卷闹剧如儿戏

  当时有学子说“进学是文章,中举便是命”。讲的就是获得功名要看阅卷官的眼色了,如果碰到不负责人的阅卷官,文章再好也是枉然。《春明梦录》如是记载:“若乡会试则不然,试卷黑格朱书,本已目迷五色;时间既逼,卷帙又多,一人精神,一日看数十艺,已属神昏目眩,况三场十四艺。以十余日工夫,每人须看数百卷”,阅卷量本来就大,而且那些试卷好似穿了迷彩服一般,黑色的格子,红色的字,让人“目迷五色”,于是就免不了有些乱来。

  晚清时期的一位中堂级别的总考官,懒得细看试卷,于是有一个颇具“创意”的改卷方法,他将试卷呈圆形摆开,中间放一鼻烟壶,然后转动鼻烟盒。神奇的鼻烟盒转呀转,转了几圈静止下来后,鼻烟壶的头部对准哪张试卷,那就是谁走运!这个鼻烟盒,就是天下考生命运的主宰者!

  有个考官忙不过来,居然让家里的佣人参与改卷,人多手杂,漏洞百出,后被落榜学子发现,考生气愤不过,找考官理论,考官惶恐不已,赔了一头驴子了事。

  录取闹剧多

  一场“零录取率”的考试闹剧。天宝六年,唐玄宗已经由前期的励精图治,进入了后期的昏庸无能。这一年,举行科举考试,赴考的人,也和往年一样,熙熙攘攘,不计其数。而最后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一个都没考上。其中就有杜甫、高适和元结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怕又有士子录取,威胁他的地位,结果没有一个被录取。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他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连尧舜明君都比不上您!

  录取拼爹:未满周岁考生也被录取。秦桧由于卖国有功,先后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举考试中,秦桧要为其年龄不到一岁(只有九个月)的孙子秦埙谋夺状元。他利用手中权力,任命其亲信为考试官。于是,他们就串通作弊,准备录取秦埙为状元。后经人揭发,状元没有当成,但也高中榜眼。更有甚者,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由于秦桧的营私舞弊,其侄子秦焞、秦焴、姻亲沈兴杰、朋党周夤等人都高中进士。

  录取拼红颜。宋﹒洪迈《容斋四笔》记载:李翱文名很高,时任江淮地方官。学子卢储行卷于他,李翱以礼相待。而这份文卷恰被李翱的女儿看见,欣赏有加,断言:“这个人准中状元。”李翱的延誉让卢声名鹊起,来年京试,卢储果然考中状元。随后,卢储与这位红颜知己喜结良缘时,挥笔写下一首《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主要意思是说,那一年我准备到京师去应考,漂亮的仙女许给我状元。我真心感谢你,请仙女快点下楼上轿吧。

  还有的举子虚拟一个红粉佳人,求得赏识,耐人寻味。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朱同学欣喜万分,轻装上阵,果然高中进士。

  录取拼颜值。孔子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和“人不可貌相”的古训格言,但从古至今,一个人的“颜值”高低对生活工作还是有所影响的。特别是那些朴素的智商不起作用的面试,颜值的分量就特别重要了。明代皇帝起初就注重状元的貌选。査继佐《罪惟录·科举志》记载,洪武四年(1371年)明代首次开科,殿试后初拟郭翀为第一,因其貌丑,另选吴伯宗为状元。《明史·王艮传》载,建文二年(1400年),吉水人王艮“对策第一,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艮次之。”后来明成祖攻进南京,状元胡广贪生怕死,归降朱棣,而王艮则殉难尽忠,义不苟活。建文帝以貌取人,结果却看走了眼。

  有时名字取得好,也可为颜值加分。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七云:“求科第者当择令名。”《清朝野史大观》卷十曰:“命名不可不慎,或贻笑柄,或误功名,皆由于此。”

  据《清宫轶事》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甲辰恩科,该科状元的选拔,由慈禧太后亲自决定前三名的人选,读卷官拟定的第一名是广东人朱汝珍,慈禧一看便十分不快,因为“朱”是明朝国姓,“珍”字又让她联想起几年前被处死的珍妃,而广东人更是慈禧的克星,大清朝的死敌洪秀全、孙中山以及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都出自广东,朱汝珍岂能当状元。第二名是直隶肃宁人刘春霖,一笔娟秀的小楷且不说,他的籍贯和名字更是让慈禧眼前一亮。当时京畿一带经历义和拳动乱不久,社会急需恢复安定。“肃宁”不正象征着肃静安宁吗?那年河北的旱情也很严重,“春霖”二字又含有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刘春霖的籍贯与名字都是吉兆,慈禧便将其升为头名状元,也是中国科举考试的收官状元,也代表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的科举大剧拉下帷幕,真有种“闹剧已终,余生不送”的熏神染骨之慨。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