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道德经》的8个“冷知识” 你知道吗

发布日期:2017-10-10

  1.橐龠是什么东西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音:tuó yuè,是指古代的一种鼓风工具,这个并没有疑问。有疑问的是,这个橐龠到底长啥样儿?有人说是皮制的口袋加出风管,有人说是木制的风箱加出风管,还有人说人体之肺就是一个橐龠,吐故纳新,运转不停。

  其实在《墨子》文中,就有记载当时用于冶铁的炉橐:“具炉橐,橐以牛皮,炉有两,以桥鼓之。”“桥”是指桔槔,“灶用四橐,穴且遇,以桔槔冲之,疾鼓橐熏之。”后人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资料绘制了原理图:

 

  资料图

  在1930年山东滕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中,有一幅冶铁图,其中左侧部分为应用鼓风设备进行冶炼作业的场景。经我国考古界、史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一致认为图中由两人操作的椭圆形物是鼓风机械—皮橐。

 

  资料图

  相比之下,电视剧《寻秦记》中出现的橐龠就更加形象生动了,不过这应该只是一个简化版的,去掉了传动工具桔槔,单人驱动,供小型冶铁作坊使用:

 

  资料图

  2.百姓不同于民

  在《道德经》中,“百姓”和“民”交替出现,有时候说“以百姓心为心”,有时候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黎民百姓,现在已经是并列通用了,但是你很难想象吧,它们在刚出现的时候,却完全是对立的两个阶层。

  当初炎帝被蚩尤所逐逃到涿鹿,求助于轩辕黄帝,并结成部落大联盟共同攻打蚩尤。联盟成员虽并非人人有姓,但作为一个部落联盟,其姓也就比较可观了。古人好举成数,以百而言多,故称这种军事大联盟中的人群变为“百姓”。而将战败被俘的九黎人,则称作“黎民”,以与“百姓”相区别。

  是时的“百姓”与后世百姓绝不相同,而是有一定社会性地位的贵族总称。如《国语·楚语》载:“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

 

  资料图

  而“黎民”或简称为“民”则是奴隶。他们没有家室,也无姓氏,并被刺瞎一目作为特有的标记(见甲骨文民字)。他们甚至可以被奴隶主作用人牲,杀死以祭神或殉葬。古时,鬲为炊器,又为葬礼中用的陪葬器皿,故“黎民”也被称作“人鬲”。

  不过,这里应当指出:“百姓”也有犯法而沦为奴隶地位的,而奴隶中的黎民,或也会有因立功而改变地位为“百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变,百姓和黎民的差别越来越小,都成为被统治的平民。于是,终至将“黎民”与“百姓”联在一起,统作普通人民的一种称谓了。

  在战国之前,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之为百姓。《尚书·尧典》:“平章百姓”。战国以后泛指平民。 古代庶民无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

  所以老子所处的年代,刚好是民与百姓的融合期,所以二者很有通用的可能。但也有人据此认为《道德经》是讲给“百姓”也就是统治者听的,而“民”只是被治理的对象,所以才会“执而杀之”,“使民无知无欲”,“我无为而民自化”等等。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可能为统治者的“百姓”,在圣人眼中也只是“刍狗”而已。

 

  资料图

  3.左为尊还是右为贵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在春秋战国时代,吉事的时候是以左为尊,凶事的时候是以右为尊,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后又经历过好几次的变迁。

  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

  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

  秦尊左。

  汉尊右。

  六朝朝官尊左,燕饮尊右。

  唐、宋尊左。

  元尊右。

  明、清尊左。

  现代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

  大体上,古代以左为贵,“虚左以待”说的是马车空出自己左边位置,以视尊敬。《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

  “无出其右”是朝堂站位,说的是没人够资格站到自己右边,也就是皇帝的左边。同样, 左迁, 就是从原来王的左手边,群臣的右手边,被降职, 站到了王的右手边,群臣的左手边。

  但是因为历史上左右之尊变动过好几次,所以有许多争议,说不同朝代左右尊卑不同。有时候左相大,有时候右相大,有时候左将军大,有时候右将军大,比较混乱。

 

  4.左契是什么契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那么“左契”是什么东西?

  原来古代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时,都会立一个契券。它是用竹木制成的,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然后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

  为何左券给债权人,也是显示以左为尊的意思。《史记》有记载:“公常执左券以责於秦韩。此其善於公而恶张子多资矣。”用于比喻很有把握,就像手里捏着对方的凭据一样。 宋陆游也有一首诗:“人生为农最可愿,得饱正如持左券。”

  那么圣人是怎么做的呢?虽然手里握着对方欠债的凭据,也不会去追责于人。因为要消除怨恨,就只能在它未生之时,不然纠纷一起,怨恨一出,就再也回不到之前“无怨”的状态了,不能称之为“善”。

  所以有德的人“司契”,无德的人“司彻”。未起纠纷,未起战争,未伤人,就还只是“契”的状态,是“其未兆”的状态,此时易谋。而纠纷起了,战争打了,人也伤了,就是“彻”的状态了,此时乱像已成,谋之晚矣。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