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距今4000多年前 黑龙江民族历史文化源流

发布日期:2019-06-12

约距今4000多年前,大兴安岭内外、黑龙江流域的各少数民族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有了早期的农业、畜牧业、渔猎业,并产生了私有财产,形成了西部东胡、中部氵岁貊 、东部肃慎3大族系。

 

1857年,马克思说,“黑龙江两岸的地方”是“当今中国统治民族的故乡”。这一精僻论断印证了黑龙江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做出的卓越贡献。历史上,黑龙江孕育了5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胡东胡族系后裔鲜卑,契丹、蒙古,肃慎族系后裔女真、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在我国北方及全国范围内,先后建立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在包括《清史稿》在内的25部史书中,《魏书》、《北史》、《辽史》、《金史》、《元史》、《清史》主要记述的是发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创造的历史。他们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科学技术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是南方任何少数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北魏王朝由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东胡后裔拓拔鲜卑于公元386年建立。拓拔鲜卑统一了中国北方,打破了汉族一统中国的格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北魏王朝的建立使中国北方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大融合。由于此次南北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才出现了唐文化的繁荣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石窟文化的高峰也出现在北魏。建于北魏的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以及留下北魏风格的莫高窟、阿尔赛石窟至今熠熠生辉。大兴安岭嘎仙洞祝文是我国最北部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展示着北魏早期书体的雄浑与厚重。

 

渤海国由古代肃慎族后裔粟末靺鞨于698年在黑龙江建立,是接受唐朝册封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传世15代国王,历时229年。其疆域西起松花江、嫩江汇流处以西,东至日本海,南到新罗,北达黑龙江下游。755年,大钦茂在位时由旧国迁都上京忽汗城(今宁安市渤海镇),建上京龙泉府,使渤海国重心移到黑龙江地区,上京遂成为东亚地区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唐朝长安,超过了日本平城京和新罗王京庆州。在近1300年前,渤海国成为东北亚最发达的地域之一。

辽由契丹人建立,契丹源出鲜卑宇文部,公元907年建国,国号契丹。916年正式有年号,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938年改国号为辽。历9世,凡210年。辽的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到蒙古国中部,南以今天津市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接界。辽与北宋鼎立,是继北魏后统治中国北方的又一个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

金由古代肃慎族系黑水靺鞨后裔女真族完颜部在黑龙江阿什河流域建立。公元1115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创建大金国,建都上京会宁府(阿城)。女真人“俗本鸷劲,人多沉雄,精于骑射”。1125年挥师灭辽、1127年灭北宋后,于1153年迁都燕京(北京),定都为中都大兴府。疆域东北到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地区,西北控制蒙古高原各部落,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与西夏接界,南以秦岭、淮河与南宋接界。金与南宋对峙,划淮而治,成为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历10世,达120多年。海陵王完颜亮的迁都燕京,第一次将长城内外的民族融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为中国版图北部边疆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其主体部分为蒙兀室韦,最早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兴安岭密林中,后迁徙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和翰难河上游,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地跨亚欧两洲、纵横万余里的蒙古大帝国。

公元1616年,肃慎族系后裔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金亡后将及400年再度兴起,建立后金政权。公元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称满族,“抹去金裔的痕迹,用以团结汉人”和蒙古人,为建立统一大业扫清了障碍。女真族人口不多,入关前不足百万,由于皇太极的政治远见,善于团结不同民族,力量迅速壮大。公元1644年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传世10代,共268年,产生了“康、雍、乾”3代封建盛世。

黑龙江流域民族的历史并非在封闭的空间中独立进行,据史书记载,很早就与中原文明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五年(公元前2249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息慎即指肃慎。《大戴礼记·五帝德篇》中称:“(舜)南抚交趾大教……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羽民”。说明在帝舜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山戎(东胡)、发(氵岁貊)、肃慎都已同中原华夏诸民族联盟的首领建立了联系。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讲到:“……北山戎、发、肃慎、东长、鸟夷,咸戴帝舜之功”。明确肯定了包括黑龙江地区在内的各族,已把帝舜推为共同的首领。这一时期,在黑龙江的东胡、氵岁貊和肃慎3大族系逐渐发展壮大。

我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华文明的产生不在中原而在北方。他指出文明的原生型为内蒙古的红山文化、夏家店的下层文化,文明的续生型是内蒙古等地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以秦汉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契丹、蒙古、女真为代表。黑龙江流域的考古发现也印证着黑龙江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较早进入了文明时代。1996年,考古学家测定出阿城交界镇石灰场洞穴遗址出土的梅氏犀化石及若干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其中梅氏犀的年代为距今1.75万年。距今约6000年的密山肃慎先民(渔猎文化)的新开流文化遗址,其存在年代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半岛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约6000年的东胡族系(草原族系)昂昂溪遗址,广泛分布于嫩江流域。距今约4000年的小南山文化遗址应属于黑龙江流域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界标。据考古发现,位于肇源县民意乡白金堡村的白金堡遗址面积达18万平方米,是嫩江流域一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一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青铜器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绝对年代为距今4000至2000年)的大型原始聚落遗址,是目前发现的黑龙江流域最早的文明社会。三江平原陆续发现的数百处汉魏时期遗址,黑龙江考古所实施的“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计划”,初步确定农业生产是七星河流域汉魏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凤林古城的发现证实,祭祀和战争在七星河流域汉魏居民中占有重要位置,表明当时社会政体应该是国家。“如果以国家作为文明确立的标志,七星河流域的汉魏居民就已经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历史上黑龙江流域民族的不断发展,使黑龙江具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蕴藏。大兴安岭嘎仙洞祝文是我国最北部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展示着北魏早期书体的雄浑与厚重。渤海时期的诗文、建筑、绘画及音乐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盛唐时期“海东盛国”的文化繁荣。金代文字、文学艺术和宗教的发展,呈现出渤海以后的又一次文化勃兴。清朝一统天下的地位使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诸领域得到了全面发展,把中国封建社会再次推向了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以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等为代表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都发源和形成于黑龙江流域。

该系列应重点保护远古文明遗址—阿城市交界镇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哈尔滨阎家岗、顾乡屯、皇山、五常学田、讷河市清河屯、昂昂溪大兴屯、塔河十八站、呼玛老卡、加格达奇大子羊山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以及白金堡文化遗址、三江平原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古代汉魏时期七星河流域遗址,古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等考古遗址。

重点挖掘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4大古代文化源流。

“鲜卑文化”。鲜卑文化应充分挖掘北魏石窟、石刻文化遗存。拓拔鲜卑走出黑龙江,在中原定鼎建立北魏封建王朝的历史为后世提供了可资想象、创作和研究的空间。北魏佛造像盛行,断代史多记载在“石头上”,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以及留下北魏风格的莫高窟、阿尔赛石窟成为挖掘北魏王朝历史演变的活化石。北魏的宗教、语言、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都有很大研究价值。云岗石窟可以探寻到鲜卑民族的许多遗风遗俗,孝文帝迁居洛阳后建造的龙门石窟则表现出鲜卑民族逐渐汉化的过程。存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的摩崖石刻是北魏太平真君4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祖庙石室”进行“告祭”,在石室壁上刊刻的祝文。祝文揭示了北魏祖先拓拔鲜卑的起源。以祖庙石室为中心的今大兴安岭地区借李敞的拜祭之举置于北魏统辖之内,北魏也因此认祖归宗。嘎仙洞出土的石镞、骨镞等狩猎工具和獐、狍等野生动物骨骼表明了拓拔鲜卑曾经创造的狩猎文化形态。“祖庙石室”是研究鲜卑民族发展史的一个地理坐标。

“渤海文化”。渤海文化挖掘范围较为广泛,是唐朝名重一时的“海东盛国”创造的灿烂文化。渤海国领有5京、15府、62州,居民达10多万户。常备兵员数万人。国家机构设置、5京设置、宫廷建筑以唐朝为样板,基本使用汉字。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城镇经济获得很大发展。诸京、府、州、县兴办学校。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书法及造船、航海、历算、医药、育种、城邑、宫殿营造技术都达到很高水平。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使渤海国被称作“海东盛国”、“小中华”。渤海时期,出现了黑龙江历史上的几个“第1”——第1个国立图书馆、第1所大学,接受了第1个外国留学生。现宁安市渤海镇保存了上京龙泉府、兴隆寺、石灯幢、兽头石刻、渤海墓葬等遗址遗迹,还有见诸于历史文献的书、表、牒、笺、碑文等,均为艺术创作、文化旅游、工艺术制作、科研等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资源。

辽灭渤海后,许多渤海遗民被迁居上京、东京,对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耶律倍在辽灭渤海国后被太祖阿保机册封为东丹国主,东丹国即渤海国。耶律倍承继了渤海文化,提倡尊孔,知音律、善画、尤工文章,翻译过《阴符经》,《宣和画谱》曾录其所作之画15幅,为宋朝所珍藏。辽朝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萧文妃大色色是渤海王族后裔,工文墨、善歌诗。《辽文存》记载了她的诗《讽谏歌》、《咏史诗》,是个胸怀国事有胆有识有才气的女子。

 

“金源文化”。金源文化要从阿城故地挖掘入手,向北京、海内外拓展。狭义指女真民族以阿什河流域阿城为中心创造的文化,即金上京地区或金代早期文化。广义是指整个金代文化,《满族源流考》称“白山黑水,其名始见于《北史》,而显著于金源”。乾隆帝曾作《望大房山作歌》,其中有“忆昔金源全盛时,半壁江山迹始发”。阿城是金源文化肇兴之地,金王朝开国之都。自海陵王迁都北京,1157年上京号降为会宁府,至金世宗1173年恢复上京号,返祖地巡视,使金上京会宁府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陪都,故获得规模空前的发展。金京都上京会宁府人口36万人,是当时少有的大城市。金代以农为本、畜牧业、冶铁业、手工制作业发达,建筑业空前发展,商贸繁荣,文化艺术繁荣。

金初使用契丹文和汉文,1119年创制女真文字。金人非常注重教育。设皇家藏书馆、兴办“官学”、“庙学”,女真贵族设“私学”,普及教育达东北边远地区。通过科举选用人才,《金史》称“终金一代,科目得人为盛”。文学艺术方面,曲艺、政令文学,歌谣、舞蹈、杂剧、诗词、书画等风行一时。散曲是黑龙江地区的曲艺形式,便于清唱、包括散套、小令两种。金代作家李直夫创作的院本杂剧《宦门子弟错立身》,描述了会宁府附近阿什河北岸普察部落的散曲艺术活动以及宦门子弟下海为艺的故事。金初贵族作家完颜勖被人称作“女真秀才”,编《十帝》3卷、《太祖实录》20卷,著《熙宗尊号册文》。第4代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有文武之才,聪明过人,但因庶出未宜接国。后弑金熙宗夺帝位,宋人考索,其一生所做诗文数百篇之多。工诗填词,“一吟一咏,冠绝当时”。完颜雍1161年继帝位,用科举制度选人才,既提倡学习汉族经史,又希望保持女真旧俗。能诗善文,熟知音律。金人普遍信奉萨满教,但随着疆域扩大,信仰上也有变化,佛教、道教地位也很高。

金统治中原时期,大批女真人迁居中原,逐渐汉化,也将女真传统习俗传入中原,推动了文化大融合。同样,迁入金上京的汉人,尤其是身怀绝技的工匠、画工、艺人也将中原文化带到金统治腹地,使金的统治中心形成女真文化与汉文化产交融的局面。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族攻陷汴梁时,曾向宋王朝“求索诸色人”,其中“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等150人,诸百戏100人,子弟帘前小唱20人等。这是中原涌入黑龙江地区最大的一批曲艺人才。金初的一部分被扣流人如宋徽宗、洪皓、张邵、朱弁、宇文虚中、高士谈、吴激、蔡松年等,则以中原的视角和怀念故国的心境创作了许多羁旅塞外苦寒之地的文学艺术作品,阐述女真民族源流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地方风物的纪实作品等,后世称之为“流人文化” 。

 

金源文化的繁荣在《金史》、《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国志》、《松漠纪闻》等多种文献中均有记载。金初女真文学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质朴豪放,直率粗犷,与开国气象相适应,表现出勇于吸收、积极进取的开放意识”。造型艺术则象征了女真民族之魂的“海东青精神”。同时,由于“私学”的教授普遍是辽宋文士,所以女真文学已从辽末的原始状态如即兴自度曲为主要形式的《思嫁歌》、《解纷歌》、《巫歌》、《歌谣》“一跃而成为善为诗赋的精通文墨阶段,出现了如完颜勖、完颜亮为代表的诗文大家”金初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也为后世留下了可圈可点的功绩。如完颜阿骨打伐辽、金兀术首倡缔结的“绍兴和议”,均具有重要划时代意义。据专家称,以阿城南郊的金上京城为中心,阿什河流域及哈尔滨周边地区已发现并认定的金代古城达170余座。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阿骨打陵址、亚沟摩崖石刻、道教松峰山遗址、大岭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看,以阿城为中心的早期文化遗存是研究金初原生态文化、金初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资源,也是广义金源文化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文化”。满族文化遗存较多,应集中挖掘遗址遗迹、历史文献、有一定特点的居住群落等。满族文化自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由女真族称满族后,仿蒙古字创满文后兴起。满族文化博大精深,《大清律》全面总结了封建社会的历代法治。《四库全书》堪与明朝《永乐大典》相比,又别编《三合》、《四合》、《五体清文鉴》等以补充。随着满族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满文成为权威的官方文字,留下了大量的上谕诰敕、大臣疏奏、公文往来、档案记事等多种文本,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满文老档》是官撰编年史,40册、180卷。从1607年至1636年,记录了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前的30年满族社会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满族的创世神话、传说洋洋大观,源远流长。流传在嫩江、黑龙江地区的长篇说唱故事《尼山萨满传》,被称作满族“史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西清的8卷本《黑龙江外记》,分记山川、疆域、卡伦设置、种族人口、官制兵制、风俗轶事、谪戍人物等,林林总总,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根据清代在政治、哲学、宗教、史学、经济、文学艺术、体育、游戏、节庆、习俗、教育、科技等各领域取得的全面繁荣发展,留下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遗址遗迹,为后世的研究、想象、创造提供了依据。

该系列具有整体性,黑龙江民族历史源流在重要历史时期、事件、人物、遗址等方面均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源流体系。从民族融合及迁徙方面看,黑龙江古代民族与东北古族相互迁徙融合、从而形成东北地区的现代通古斯——满语族。此外,肃慎族系与爱斯基摩人、北美印第安人的种族特征、图腾崇拜等相似都说明黑龙江民族历史源流有待进一步深入考察。黑龙江民族历史源流的挖掘既要保持行政区划意识,“耕自己的田”,又要突破版图意识,与北方古代民族结合起来、与世界民族结合起来考察。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数字图书馆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