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漫话清代吟咏瑷珲的古诗

发布日期:2018-03-12

  瑷珲古城历史悠久,“瑷珲”原本为黑龙江北岸河名,历史上有艾浑、艾浒、艾虎、艾呼、爱珲等多种称呼,皆为少数民族语的不同汉语对音。瑷珲城汉语称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清初为黑龙江将军府驻地,后置副都统镇守。

  咸丰八年(1858年)官文中始出现“瑷珲”字样。清末时宋小濂的《北缴纪游》记载:“黑龙江城,系康熙二十二年,将军萨布素奉命征罗刹时所置,迨康熙二十八年,罗刹平定,即以萨将军由宁古塔、乌拉带来军士,编旗留戍,驻江左故瑷珲地。后某将军畏俄复侵,欲借长江之险以自固,徙驻江右,即今黑龙江城。旋又西移墨尔根,南移齐齐哈尔。故将军现驻齐齐哈尔城,而省名则仍曰黑龙江云。黑龙江城亦编木为之,现有副都统驻守,留戍旗丁,满蒙汉不一其类。咸同间东南多故,是处出名将最伙,富威勤公其最也。惟丁户甚稀,且多贫瘠,商贾亦不甚盛,无怪显庙时俄人一到,坐视其长驱直进,奄有江左而无可如何也。”

漫话清代吟咏瑷珲的古诗

  图为清代流人方式济撰写的《龙沙纪略》

  由于瑷珲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清代文人作诗曾对其吟咏,从这些诗中可以感受到瑷珲的发展变化和世事沧桑。最早在瑷珲作诗的是清初诗人何世澄,是第一个居住瑷珲写诗歌咏黑龙江的诗人,他的《艾浑即景》写道:“黑龙江畔霁云生,江水流冰无尽声。亭午鸡鸣同夜半,不知身在大荒城。”《艾浑无题作》二首之二写道:“草映木头城,安边赖劲兵。野宽云漫度,海近浪难平。鼓角清宵冷,山溪浃岁盈。惯看人独宿,楚客亦忘情。”从诗中可以看到,瑷珲木城虽然刚刚辟建,但亭午时分,已经鸡鸣声声,一改往日荒凉。由于雅克萨战争刚刚结束,城内还驻有抗击沙俄入侵的八旗劲旅,行伍间不时鼓角振振,一派肃穆气氛。

  康熙末年,瑷珲虽然有一些发展,但由于环境恶劣、人烟稀少,还是绝塞苦寒之地,乃被人视为“天尽头”。康熙六十年(1721年)卜魁(今齐齐哈尔)流人方登峄曾写《送友人赴艾浒》诗。方登峄字岛宗,号屏垢,桐城人。曾授中书舍人,迁工部水司主事,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因《南山集》文字狱牵累,被流放卜魁。方登峄工诗善画,有《葆素斋诗集》、《垢砚集》、《星砚斋稿》等诗集。《送友人赴艾浒》诗写道:“寒风屋上吹,寒日沙上流。此时与君别,送君成远游。君游亦已远,紫塞黄云愁。我来非所愿,君来何所求?况复更东去,乃在天尽头。答云‘丈夫身,天地一蜉蝣。耳目恣游骋,羽翰横沧州。亦有日与月,亦有春与秋。

  何必老乡县,区区论首丘’?我闻心意豁,顿望流落忧。怡然送君去,把酒尽绸缪。道旁卧枯草,冰光照衣裘。崎岖三尺雪,驱车无复留。”此诗为方登峄于卜魁送人赴瑷珲之作,方登峄借被送友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情怀。

  到了雍正年间,瑷珲逐渐兴旺,各种民俗活动有了相应发展,流人杨瑄父子用诗歌进行了记录,尤其是杨瑄次子杨锡恒吟咏瑷珲上元节的《艾河元夕竹枝词》最为著名。杨锡恒字涵贞,号查岑,松江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内阁中书。杨瑄两次遣戍东北他都随同相侍,在瑷珲时,他创作了关于瑷珲民俗和地震等诗,有《生还草》、《冰天草》、《听雨轩诗文集》等诗集。

  《艾河元夕竹枝词》写道:“绝塞寒云冻不开,全凭人事唤春回。儿童踏臂欢呼处,争看灯官上任来。(嘉平封篆后,即设灯官,至开篆日止)赫赫前驱清道旗,青红皂隶两边随。朱标告示当街挂,新署头衔灯政司。(灯官称灯政司)倾城鼎沸闹秧歌,红粉新装细马驮。不信使君真有妇,罗敷过处看人多。(马上女妆者,称灯官夫人)迎虎迎猫载圣经,祈年赛社岂无灵?由来戏事关农事,前队先迎五谷瓶。(灯做瓶状,绘五谷而封其口,取五谷丰登之意)”诗中记载了立灯官、扭秧歌、祭祀猫神和虎神等上元节场景,刻画栩栩如生,为我们传承地域文化提供了很好素材。

  嘉庆年间诗人朱履中也有吟咏瑷珲民俗风情的诗作,朱履中字玉堂,浙江海盐人,曾任福建漳州和平县、龙溪县县令。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因事被贬齐齐哈尔,期间著有《龙江杂咏》诗集,诗集中描写黑龙江城(瑷珲)热情好客的诗写道:“留宾鸡黍旧家风,每馔双盘礼意丰。

  幸勿贻羞屯老二。陈平手段要精工。”并称:“《盛京通志》称,土俗云:行者不赉粮,而鸡黍之宜甚笃。今黑龙江城一带,遇客到门,必留酒饭,肴不过猪肉鸡卵,而每盘双上,如肉二盘,鸡卵亦二盘,而满洲款客尚手把肉,谓自割而食,割不如法,有屯老二之诮。”从原诗和注解中可以感受到瑷珲人的豪爽热情,这种乡俗风情一直延续到清末乃至民国,祖籍大五家子的富育光先生在其整理的《瑷珲十里长江俗记》中记载,他祖上善长满族说部,“若逢春秋祭祀,铃鼓声夜传十数里,不分亲族邀相共饮,亲如一家,有时一宿赶马爬犁可吃十数家血肠白肉。”

  同治年间遣戍齐齐哈尔的张光藻不但写诗对瑷珲进行了描述,还有吟咏黑龙江和精奇里江的诗歌。张光藻字翰泉,安徽广德人,曾任天津知府,同治九年(1870年),因天津教案时“不能设法防范”罪名被遣戍齐齐哈尔,在戍所写有《龙江记事七绝一百二十首》,可称韵体黑龙江地方志,其中描写瑷珲的诗写道:“省垣形胜控三江,外筑诸城似受降。

  最是爱珲居要地,眼前罗刹属他邦。”并称“爱珲在省东北八百里,其地与俄罗斯接壤,从前以外兴安岭为界,距爱珲二千里,近乃以黑龙江为界,过江即彼境矣。”写此诗时,中俄《瑷珲条约》已经签订,原属我国领土的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被俄人侵占,瑷珲虽据要地,但已非昔日而语,诗人大有不胜沧桑之感。在《龙江记事七绝一百二十首》中,吟咏黑龙江的诗写道:“乌江浴水势环湾,源溯西南恳特山。

  黄黑分流终混一,滔滔归入海中间。”并称“黑龙江,《山海经》曰浴水,俗称乌江,一名乌龙江,发源蒙古喀尔喀之恳特山,经俄罗斯境入省,北受额尔古纳河,至爱呼城北九十里受精奇里江之水,东南流会混同江入海。精奇里江水色黄,黑龙江水色黑,黄黑并流,至混同江始合为一。”吟咏精奇里江的诗写道:“净溪里水出山河,流入乌龙浊浪多。

  此地何来星宿海,居人也自说黄河。”称“净溪里即精奇里,国语谓江乌喇,古称精奇里江为精溪里乌喇,其源出兴安岭,水色黄,故俗称黄河。”黑龙江、精奇里江在《瑷珲条约》签订前为我国内河,是满族、达斡尔、鄂伦春等北方民族的母亲河,黑龙江水黑,精奇里江水黄,精奇里江入黑龙江交界处称之为黄河口。

  历史上吟咏瑷珲的诗作不多,且多为流人和流寓瑷珲文人所作,但就是这些吉光片羽般的古诗,为我们记载了瑷珲真实而又丰富的历史。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发创业何其艰辛,所以,今天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古诗并将其传播传承下去,让瑷珲的历史更厚重,让瑷珲的明天更美好。

文章来源:东北网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