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发布日期:2017-10-25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907年,其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诸部,建立了契丹王朝——辽朝。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朝所灭后,耶律大石又建立了西辽,传至第六主屈出律时,于1218年为蒙古军所灭。从此,契丹族便在历史上消失了。根据有关史书和碑文、家谱等记载,有一大批契丹民族在蒙元时随忽必烈征大理进入云南,后留居云南居多,其中落籍永昌(今保山)的不少。明、清、民国时期,云南契丹后裔自称“本人”或“本族”,有的被封为土目、土舍等官职,在其祖先墓碑上曾出现“契丹”一词。在其世代保存下来的《家谱》里,亦记载其祖先是契丹人。

  在施甸蒋氏宗祠上写有“从贝加湖至永昌府武略开疆赖各族军民之功,自阿保机传蒋姓人民族融合承天下民众之情”、“耶律屋庭千棵树,阿莽蒋祠一堂春”等楹联,依然在说明他们是契丹后裔。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先后平定云南,战争结束后,随蒙古军征战各地的契丹族官兵,许多留居各地从事防戍和屯垦。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诏:“令探马赤随处入社,与编民等。”于是入滇的契丹族军官与士兵就地安家落籍,这就成为了云南契丹族的来源。 在随蒙古军进入云南契丹族官兵中,最著名且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忙古带,根据云南契丹后裔所保存的一些族谱史料说忙古带有3个孙子,即火你赤的3个儿子,在元朝中期分别被授予官职:长子阿律牙,任永昌(今保山)宣抚使;次子阿律周,任腾越(今腾冲)宣抚使;三子阿律成,任鹤庆宣抚使。

  史家认为,“阿律”则是“耶律”姓的继续。至元朝末期,阿律牙的长子阿凤为永昌(今保山)万户,并任永昌(今保山)府通判;次子阿苏鲁(亦名阿干),也是万户,任石甸(今施甸)长官司长官。据《阿莽蒋姓家谱》记载,当时阿苏鲁管辖的地方相当辽阔,东至澜沧江,西至潞江,南至勐波罗河,北至大雪山。朝廷为他颁发过“牛皮圣旨”,让其子孙永世管理该地。元代进入云南的契丹族代表人物除忙古带及其子孙外,还有述律杰(一名述律朵儿只)。从明清两代的《云南通志》《滇史》《滇志》《滇略》等著作中,可知述律杰曾任过临安路都元帅,后移镇中庆路(今昆明),而忙古带,则是落籍云南契丹后裔的始祖。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明太祖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令傅友德等率军平定云南,同时招降边疆民族首领。凡归降的土长,大都授以原职,准其世袭。所以契丹后裔的大小官吏,皆率众投诚。《明史•云南土司传二》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置施甸长官司,以土酋阿干为副长官,赐冠带。……二十三年(1390年),置凤溪长官司,以永昌府通判阿凤为长官。”清《永昌府志》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云南,前永昌(今保山)万户阿凤,率其众诣指挥王贞降附置永昌府,设知府一人,通判一人,推官一人,并立金齿卫。”由此可知契丹后裔阿凤率众降附明朝后,被授为永昌通判。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凤溪(今隆阳区瓦窑镇老营村)长官司,以永昌府通判阿凤为长官。

  于是,阿凤由永昌府通判降任为凤溪长官司长官。

  民国二十七年(1928年)施甸县契丹后裔修立的《施甸长官司耶律阿莽蒋氏族历史记事碑序》(俗称《大楼子祖牌》)称:“始祖阿凤,系随军将领,封为万户。相传至十八代蒋孔龙,明将邓子龙率军平叛,孔龙失利,退平嘎(又作平戛,今平达)一带。

  后病故,其弟蒋兆龙掌司,守居勐板。”蒋世芳《世世昌》家谱记载说:“一世祖阿王(指阿苏鲁,一名阿干,系阿凤之弟),明洪武十五年率领寨众,内附投诚。蒙金齿司(当为卫)指挥王(王贞),奉文佥立本寨火头。”《大楼子祖牌》也载:“有始祖阿苏鲁,任元代万户。至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大军克服,金齿各地归附。始祖自备马匹,赴京进贡,蒙兵部官引奏,钦准始祖阿苏鲁除授施甸长官司正长官职事,领诰命一道,颁赐钤印一颗,到任理事。”由此可知阿凤之弟阿苏鲁率众归附明朝后,先后被委任为火头、施甸长官司副长官、正长官。

  明永乐三年(1405年),阿苏鲁的长子阿龙,禀告金齿司赴京,蒙兵部官引奏,钦准袭授施甸长官司长官,同凤溪长官司长官阿牙,共领云字十七号文凭,到任理事。阿龙染瘴故后,其子阿都鲁袭父职为施甸长官司长官。明宣德五年(1430年),阿都鲁等人赴京进贡方物,朝廷授阿都鲁为新置云南广邑州知州(今昌宁广邑寨)。滇西契丹后裔投诚明王朝后,多被授为大小土官。《蒋姓合族会议录》序文中记载:“现居木瓜郎(在施甸县)之子孙,即土舍之后裔也。然木瓜郎实系阿苏鲁旧址,受恩于大明洪武,封为承值郎。延至正统,封为武略将军。

  永昌官家寨之子孙,随征到滇永(云南永昌),改阿、莽为蒋。而后改流者有之,袭职者亦有之。支派衍繁,难以枚举。”明•天启《滇志•土司官氏》载:“保山县有十五喧二十八寨。诸夷有僰人、蒲人、峨昌。其酋长或以百夫长称,或以千夫长称,或以实授百户称。

  皆奉命,服徭役……。今其见于尺籍者,……石册寨、施甸东山寨、下腾场寨、金齿东山寨、甸头寨、保场寨、乌邑寨七莽氏,皆副千夫长也。波艮寨、木瓜郎寨、阿思郎寨、南窝寨、周册寨、信邑寨、瓦窑寨七莽氏,……皆百夫长也。……锡邑寨、东窑寨、交邑寨、牛旺寨、山邑寨五莽氏,皆实授百户也。蒲缥寨莽氏,火头也。”以上提到莽氏各寨,多为契丹后裔所住,至天启年间,他们已将阿姓改为莽姓,世守着副千夫长、百夫长和百户的土司地位。

  《滇志•羁縻志》又有如下记录:“凤溪长官司土官正长官莽氏,把事张氏。今沿至莽成龙,张世禄听袭。”“保山县水眼关巡检司土巡检莽氏,沿至莽云蛟听袭。”“保山县甸头巡检司土巡检莽氏。”“右甸守御千户所蒋氏土官,一为千户沿至蒋浪,一为副千户沿至蒋从智。”右甸(今昌宁)曾是阿都鲁为知州的广邑州治所在地,其土千户和副千户,当是由契丹后裔沿袭的。明代云南契丹后裔除世守土官、土司,除为明王朝管理一些地方军政事务外,还奉明王朝率领本寨兵马平息乱叛、抗击入侵之敌,做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贡献。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到三十一年(1398年),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反叛,入寇内地。在平西侯沐英指挥下,滇西契丹后裔阿苏鲁奉调率兵参加平叛,因功授承值郎,后又追封为武略将军。又正统年间(1436~1449年),麓川(今陇川等地)思氏叛乱,朝廷多次派兵征讨,深入其地。契丹后裔官兵亦奉命参加了讨伐行动。承袭百夫长兼百户职莽阿芽,奉总兵官沐晟令,率其寨兵五百名,随征麓川叛逆。莽阿芽因功升授千夫长兼千户职,阿苏鲁之子施甸长官司长官阿龙,调集各寨军队,跟随王骥出征麓川,立下不少战功,后染瘴身亡。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云南陇川岳凤为首叛乱,勾结以莽应里为首的缅兵入侵,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今凤庆),寇猛林,全省震动。

  滇西契丹后裔官兵亦奉命从征,屡建战功。其中有莽廷瑞奉永昌参将邓子龙调令,率领本寨土军,搬运粮食,接济军需,后去征顺宁(今凤庆)。又有平戛莽惠领其舍目、兵夫,奋勇而战,生擒贼首刺逆,刺死岳凤次子贺匪,朝廷提升莽惠为千夫长加土指挥职事。此外尚有施甸长官司长官莽崇德,今施甸县姚关镇大乌邑村把总蒋承业,奋勇而战,不幸阵亡于耿马三尖山,朝廷诰封蒋承业为武略将军。

  此外,契丹后裔也有抗拒朝廷命令和遭受镇压之事。主要是对明朝“改土归流”,对缩小原辖境不满而拒绝交纳课税,不听调遣,自行传袭;甚至武装反抗前来镇压的军队。这些契丹后裔遭受最大灾难是在明末清初,清将孙可望在滇西裁撒施甸等长官司,改为平邑州,并派款强征,肆意掠夺,强行镇压。一些契丹后裔为了生存,逃难于深山密林。后官府虽采取招安之策,一部分返回原居地重建家园,但仍有一部分留居今施甸县、昌宁县的一些山区。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清朝统治云南后,继续推行元明以来的土司制度,各处土司,仍世守地方,凡来投诚者,均要求要管地方部落,准予照旧袭封,“悉给印扎”。清军平定滇西后,将原来凤溪、施甸二长官司省入永昌府。因此,永昌府辖区的契丹后裔为官者,便成为清朝世袭土舍。据考,清《永昌府志•土司》记载说:都鲁凹土舍,今沿至蒋加印;阿思郎寨土舍,今沿至蒋惟忠;平头寨土舍,今沿至蒋国英;平戛寨土舍,今沿至蒋三聘;南窝寨土舍,今沿至蒋文玉;桑科寨土舍,今沿至蒋玉龙;阿今寨土舍,今沿至蒋朝杰;蒲缥寨土舍,今沿至蒋国基;周册寨土舍,今沿至蒋有德;瓦窑寨土舍,今沿至蒋德政;水眼关土舍,今沿至蒋长禧;关坡土巡检,今沿至蒋天福。又据《世世昌》家谱、《蒋姓合族会议录》和《蒋云魁墓碑》考知,蒋嗣光至蒋玺,均为土舍,其后代蒋大中(字咸庆)因参与镇压杜文秀起义,赐六品把总衔。明朝千夫长莽惠后代蒋云魁、蒋金龙、蒋广发,从咸丰至光绪年间,承袭了永昌府猛板土千总职务。 清代云南契丹后裔中,官职最显赫者当为鹤庆州的蒋宗汉。

  民国《鹤庆县志•武略》载:“蒋宗汉,字炳堂,由乡勇投效军营。咸丰、同治、光绪间,转战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积功荐保,至记名提督,赏给图桑阿巴图鲁名号。赏穿黄马褂,赏头品顶戴,并三代正一品封典,赏戴双眼花翎,给予云骑尉世职。初补鹤丽镇中军游击,升补顺云协副将,署腾越镇总兵。光绪十一年,简授贵州遵义镇总兵,调署云南提督,寻补授贵州提督。卒于官。宗汉生平奋勇血诚,明于大义。自束发从戎,身经战大小以百数计,攻克名城池以十数计,擒斩首以千数计。殊勋伟烈,赫赫在人耳目。” 蒋宗汉死后,清廷赐以祭葬,谥壮勤,修筑了蒋壮勤祠。在李根源题名的《蒋壮勤公勋绩录》中,收有御赐碑文、祭文、国史馆列传、奏折、碑铭等史料。

  清代云南契丹后裔在滇西为官者,主要是世守土舍之职,遵照上级衙门指令维持地方治安、交办官粮课税、兼理地方团练、处理乡间案件等。有的契丹后裔曾与兄弟民族合作,经营过短时期的采矿和冶炼业,在今施甸县境内山岭中采炼铜、锡和铅,也为当地交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显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云南契丹后裔,仍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当地社会生产和其它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调查,在今滇西地区的大理、保山、临沧、德宏、西双版纳等州市一带,尤其以施甸、隆阳、腾冲、龙陵、昌宁、永德等县区为主的地方分布着约15万人的契丹后裔(杨升义著述《施甸文脉•契丹寻踪》,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其中居住山区的契丹后裔多归属布朗、佤、德昂、彝、基诺等民族,他们虽与其他民族相融合了,却依然认为自己是契丹后裔,统称“本人”或“本族”,有阿、莽、蒋、杨、李等姓。这些契丹后裔,至今在施甸有9万多人。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施甸: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目前,施甸建有青牛白马广场、月潭公园、太阳湖公园、契丹国际文化城等,施甸追随着祖先的足迹,将各种契丹历史文化元素融于其中,梦回一个古老的契丹文化。

文章来源:保山新闻网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406s